云南网讯(通讯员 聂极鸿 文 李子鹏 图)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大山总是不遗余力的向人们施予馈赠。而在这些馈赠中,种类繁多的野生菌从不缺席。在滇西北的丽江永胜,也饱享这天赐山珍,各式各样的野生菌五花八门,流入市场,流向餐桌,演绎属于菌子的“饕餮盛宴”,成为这个季节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在众多的野生菌中,在永胜县土生土长的“小聂”却对鸡枞菌唯独青睐。
大山给予了人们馈赠,也处处给人们阐释着生活的道理。
鸡枞菌质细丝白,鲜甜脆嫩,清香可口,不像松茸那般“娇贵”,也不如见手青那般“霸道”,恰契合中庸之道。
从刚记事开始,每每到雨季,“小聂”家里的餐桌上就会有鸡枞的影子。仅有一朵两朵鸡枞时,多佐以辣生酱蒸上一小碟;稍多一点时则以辣椒、花椒加火腿炒之;再多之时,则是熬制成鸡枞油。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道,不管哪种味道却总让“小聂”久久难忘,一种“鸡枞情结”深植于心。
鸡枞菌虽味美,但不是想捡到就能捡到的。要想找到鸡枞菌是个体力活,需要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勤劳劲头。每到找鸡枞菌的季节,捡菌的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开始相互“攀比”,谁起得早,谁走得远。凌晨四、五点,山间地头到处都会有那打着手电捡菌子的人,他们相信多劳多得,翻更多的山,走更远的路,就会有更多收获。
而要找到鸡枞菌,也得看经验和运气。每一窝鸡枞菌都有属于它的时刻表,什么时间什么气候可能会出,经验丰富的捡菌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鸡枞日记”,记录着自己采到鸡枞菌的位置、时间等等,为找到鸡枞菌作参考。采菌人也总会留有余地,大家约定不能损坏到鸡枞窝、采挖之后要覆回土,否则来年此处不再会有鸡枞菌。
“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找鸡枞菌也是一样,固然需要勤奋,但有时也需要缘份。或是每天早上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踏完一片又一片田地,会有找到鸡枞菌的欣喜,疲惫一扫而空;或是前脚刚刚走过,后脚才出土,有与鸡枞菌擦身而过的失落;或是看到被人刚采走鸡枞空窝,留下‘要是再早一点,它就是我的’的懊恼;亦或是那起得够早而空手而归的遗憾;又或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小聂说。
鸡枞菌得来不易,价值不菲,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或是作为家庭餐桌上的美味,或是流入市场换取收入补贴家用,又或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珍品。同样是鸡枞菌,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味道,有人喜欢炒制成浓烈的麻辣重口味,有人喜欢清炒的原汁原味,有人喜欢熬汤的鲜香味,有人喜欢油炸的香辣味。处置方式不同、味道不同,但对鸡枞菌的钟爱却是一脉相承的。
小晌午后,周边大山里新鲜的野生菌就络绎不绝地往县城的菜市场汇聚,菌子市场也演绎着生活的百态。或是身上还挂着山间泥土,脸上夹杂疲倦、希望和欣喜,背来一天“战果”售卖的采菌人;又或是倒卖菌子的小贩,游走于市场,吆喝和等待着属于这个季节的小生意;又或是“抢鲜”的市民,挑选自己中意的野生菌。买菌子的有豪爽的,也有讨价还价得煞是激烈的……
鸡枞菌难以保鲜,保存鸡枞菌味道的方式也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在七八十年代,生活物资还较为匮乏,也没有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对于鸡枞菌这样的美食,勤劳的人们也有自己的方法。永胜县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火塘,到了菌子季节,火塘边置一陶坛,将未开苞的新鲜鸡枞菌洗净放入,加入水、盐、花椒熬制,每天加热煮开一次避免鸡枞变质,最终形成了膏质,虽为膏质但鸡枞菌形态尚存。每每吃饭时,取新鲜辣椒用炭火烤至虎皮状,撕碎,取三五个鸡枞拌入其中,便成了美味的佐餐下饭开胃菜。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火塘在逐步的消失,保存鸡枞菌味道更多的是炸制成鸡枞油。将鲜鸡枞洗净撕成块状,锅里放入大量纯菜油,烧热至一定温度,倒入鸡枞、新鲜红小米辣等翻炸,过一段时间再放入新鲜花椒继续炸至水分干,鸡枞油就好了。此时,满屋浓郁的鸡枞香味,百米可闻,钩人魄魂。待冷却后装瓶或装罐,既是下饭下面的美食,又是馈赠的佳品。有亲朋好友出门在外,捎上几瓶鸡枞油,那是牵挂;就着油鸡枞吃米饭格外的香,因为那是“家”的味道。
鸡枞菌在山间静静的出生,如无外界打扰,它将寂寂无闻的绽放、凋谢、腐败,而后归于无形,等待雨季的来临再次开启新的轮回。当他被勤劳和幸运的采菌人碰到,就注定要走不同寻常的路,迸发出不一样的“味道”。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整理
责编 陶优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