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旅游频道 >> 文旅头条 >> 正文
维西同乐村:蜂巢般的古老山寨中有着蜜一样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7日 09:42:12  来源: 文旅头条

  云南网讯(融媒体记者 刘珈彤 文/图)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的高山峡谷间,湍急的澜沧江穿峡而过,衍生出大江两岸的古老村寨。

  同乐村是一个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只有百余户人家,却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

  由于山高路远,这里的村民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也让传统的民间习俗和生态美食得以留存。

  巨大蜂巢

  初到同乐村,首先被震憾到的是依山而建的密集房屋,当地村民居住的房子用木板搭建而成,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上,这些鳞次栉比的房屋隔远看仿佛就象吸附在山涯上的巨大蜂巢,仔细一看蜂巢都由一间间小木屋组成。

  走进观摩,这些小木屋是最原始的干栏式民居,房子是用木头做的,就连屋顶上的瓦片也是木板。厚实的木板上压着用来固定的石头,形成同乐村民居的一大特色。

  当地淳朴的傈僳族生产生活遵照自然规律,通过勤劳的双手延续着以农耕为主与世无争的生活。

  听村民们讲述,村子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一百多年前,散居这一带的傈僳族遇到了疫情,老人孩子相继死亡,牛马牲口也遭了殃,人们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大家向路过的一位高僧求助。高僧被毛驴驮到一座山头,用事先画好的两块布幡分别抛下,在第一块落下的地方有一块大青石,高僧说,这就是“落户石”;在第二块幡落下的地方,是一眼碗口粗的清泉,高僧道,这就是水源。僧人随即飘然而去。于是自古散居的傈僳在这里建起了如今的同乐村。

  聪慧的傈僳族村民住在“蜂巢”里,也同样热爱着“甜蜜”的小日子。他们中大多数村民都养殖蜜蜂,产出的蜂蜜搭配面饼作为早餐,搭配茶叶做成调饮,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里的蜂蜜也因其独特的口感远销各地,补充的收入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阿尺木刮

  来到同乐村,最好能看到傈僳族特有的阿尺木刮歌舞。

  “阿迟木刮”发源于同乐村,已作为一个重要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族歌舞集成》中,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阿迟木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熊德权介绍,这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镇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自终踏歌起舞,舞蹈一般分为六个,其曲调可缓可急,音符的跳动较频繁,且跳动幅度较大,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声颤抖而悠长,宛如旷野里山羊悠悠长鸣。

  悠长的乐歌由领唱与合唱构成,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为合唱帮腔。唱词为问答式,开始由男队或女队先唱都可以。领唱开始后,全体参舞者随着节奏顺时针方向走动,直到最后一句用衬词帮腔而停止歌唱,全体参舞人员按原节奏踏脚起舞两圈。再由对方领唱者歌唱。如此循环往复,问答不休,舞步不止。

  他说,“阿尺木刮”的声音和动作在模仿山羊,以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其中,唱词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河流,从大自然唱到人类社会,从远古洪荒时代唱到现今现实生活。

  据说,傈僳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阿迟木刮”,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

  可以说,傈僳族在以“阿尺木刮”为媒介与大自然、与人情感交流,这成为他们信仰生活的一部分,甜蜜生活的一部分。

  见习编辑 邢梦芸 李舒琪

  审核 陈大衡

责任编辑:唐黛玲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