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旅游频道 >> 行业资讯 >> 正文
乡村振兴看大姚 蚕宝宝吐丝 石羊人吸金——大姚县石羊镇发展蚕桑业纪事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5日 10:25:00  来源: 云南网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记者走基层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系列报道            

  【编者按】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2012年以来,云南楚雄州大姚县依托优美自然环境,打造高品质蚕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带有当地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楚雄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姚县委书记陆积峰介绍,产业要发展,是共识,怎么发展,是难点,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9年,全县实现蚕桑养种65108张、产茧2710.5 吨、产值1.28亿元,均价51.91元。蚕桑产业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全州之首,全省前十。2020年,新植桑园面积1700亩,计划饲养蚕种66000张,生产鲜茧2750吨,实现产值1.38亿元以上。全县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统一规划、择优布局、分户经营、规模发展”的路子。“规模种植、重点发展、集约经营”已经成为大姚干部群众的共识。大姚县也先后进入国家“东桑西移”基地建设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5个建设县之一,被省政府列为云南省10大蚕桑产业重点建设核心县之一。            

  中共大姚县委副书记、大姚县人民政府县长刘文跃对记者说:“要把产业发展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加快农村产业培育,推动百姓增收致富,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大姚县石羊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栽桑、养蚕面积最多,截至目前,石羊镇有11个村委会133个村民小组,2126户农户栽桑养蚕,共有桑园12800亩,去年,该镇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在脱贫攻坚中,大姚县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进县和推进“美丽大姚”建设的契机,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把绿色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因地制宜,以核桃、花椒、蚕桑“三棵树”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进行大力培植,铺就了一条“绿色扶贫”路。            

  时任中共大姚县石羊镇党委书记、现任中共大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国荣告诉记者: “大姚县石羊镇蚕桑产业的发展,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抓,人民群众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问题,全镇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改善桑园的灌溉条件,实施桑水配套工程,打通桑园田间道路,加强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蚕农实行水田栽桑,筹集资金改善蚕室的设施,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镇党委政府组织镇村干部围绕养蚕技术过关,产量、质量上求突破,充分发挥蚕桑合作社的作用,通过技术的培训,提高栽桑养蚕水平,促使蚕农系统掌握了蚕桑种植、养蚕、消毒等技术要领,提高优质茧的产量。如今,全镇有41个村成为了有名的蚕桑产业专业村,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桑园满坡幸福来,蚕宝宝吐丝结茧织出致富路。大姚县蚕桑产业统计面积86000亩,投产面积68772亩。带动千家万户养蚕增收的同时,也给力乡村振兴加快步伐。            

  4月9日,记者来到石羊镇大中村,惊喜地发现:山坡上、平坝里,绿油油的桑树在雨水滋润后的阳光下特别养眼,煞是喜人。养蚕给大中村村民带来了机遇,也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实惠。            

  在大姚县石羊镇大中村,46岁的蚕农许正宇一大早就到自家的桑园里采摘鲜嫩的桑叶。回到蚕室,将处理干净的桑叶撒在布满蚕宝宝的帘子上,顿时响起“沙沙”的蚕食桑叶的声音。许正宇说,他家春季养的是种蚕,主要用来制种。从5月上旬开始,全村蚕农家家都开始养用于结茧的蚕。到6月上旬,白花花的蚕茧,就能换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大中村是全县蚕桑产业专业村,全村1780口人体会最深的,就是那句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话:坚持就是胜利。” 许正宇说。            

  初始 种桑养蚕受重创            

  大中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家红的一番话,道出了石羊栽桑养蚕业经历的酸甜苦辣。据他介绍。石羊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多少代人的辛勤与智慧,在地方经济发展史册上谱写了灿烂的篇章。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石羊的蚕桑生产历经多次大起大落,蚕农们既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也承受过歉收的阵痛。蚕桑业时而红红火火,时而岌岌可危,可以说石羊镇蚕桑生产和其他地区一样,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坦的路。            

  记者了解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大姚县县石羊镇蚕桑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蚕桑面积号称1000亩。这个产业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下了辉煌业绩。而在1999年以后,由于桑园面积发展太快,受蚕茧产量供过于求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茧丝价格跌入历史最低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毁桑,桑园面积出现了严重的大滑坡。大姚县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普通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烤烟实行“双控”和天然林禁伐后,农业生产面临新的挑战,支柱单一,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十分贫穷,农民增收困难,农民面对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当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楚雄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姚县委书记陆积峰(右一)走访蚕农。周建民/摄)       

  “石羊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大中村栽桑养蚕的历史已经有30多年了,是传统的蚕桑产业专业村。在各地陆续毁桑田改粮田的一阵风中,很多蚕农养蚕收入低,却对于侍候多年的桑园难以割舍,同时也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不过全村人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潮起潮落终有时,相信传统蚕桑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春天。” 大中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家红说。            

  坚守 一路走来坎坷多            

  即便如此,村里的桑园也有一部分被毁掉了,全村保留下来的蚕桑面积仅有500亩。“一个村里能保留这么多桑园面积,这在全县是首屈一指的。” 李家红说,那个时候,广大村民常年守候着桑园,苦苦坚持着养蚕这个行当。            

  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大丰蚕种场在大姚注册成立“大姚县云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再次与江苏省如皋市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兼并云岭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新组建云南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到了2010年前后,茧丝价格逐步上扬,创历史新高,给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桑、粮效益比达2.5:1,广大蚕农的脸上再次绽放出开心的笑容。“大中村的农民对蚕宝宝有着深厚的情感,毕竟从栽桑养蚕半个多世纪中得到过很多实惠,曾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李家红说,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养蚕者多为年老体弱人员,养蚕劳力明显不足,技术水平出现倒退,严重影响了当地蚕桑业的发展。            

  (楚雄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姚县委书记陆积峰(右二)走访蚕农 周建民/摄。)            

  “记得以前有大姚县茶桑果站科技综合服务部、石羊大姚县蚕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石羊镇蚕桑科技服务部,全村家家都养蚕。但由于市场行情原因以及收购秩序混乱,春季上好的蚕茧每公斤卖不到13元,养蚕的利润很微薄。大家能坚持养蚕,就是因为对来之不易的桑园无法舍弃。” 李家红说,在很多地方蚕农早已“改行”,蚕桑村广大蚕农却坚持养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            

  2015年6月,成立了大姚县石羊祥泰桑蚕服务专业合作社,大中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            

  上游栽桑、养蚕,下游缫丝、织绸。2016年,大姚县引进云南七彩丝绸有限公司,利用大姚优质、丰富的蚕茧资源,加工生产高端丝绸面料,大姚蚕桑产业实现了从栽桑到织绸的历史性跨越。            

  新生 特色产业现生机            

  蚕桑,石羊镇的一项老传统产业,三十余年的发展中,给石羊镇蚕农带来不菲的收入。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项传统产业注入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并开启了新的增收模式,蚕农的收入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家红说,大中村历史上家家户户都养蚕,贸然转产转业成本太高。通过走访、座谈,村委会最终决定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是要发展蚕桑养殖,作为全县目前成片桑园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大中村,全年春秋两季养蚕量达到7000张以上。2014年,这个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组党员干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支部+生态+蚕桑”模式,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不仅没有取消蚕桑这个传统作物,并且大力扩展。全村11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扩桑,全村蚕桑面积达到1750亩,全村有100%村民都栽了桑、有80%村民都养了蚕,已经成为了“无粮食作物村”,传统产业在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共大姚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文跃(右二)在石羊镇调研蚕桑产业发展。高培勇/摄)         

  “大姚县有大小企业上百家,村民一年春秋两季大忙,就是两季养蚕。大忙的时候,企业就放假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回家养蚕。”周学富说。            

  蚕农许正宇告诉记者:“家有5口人,拥有桑园面积6亩,今年春季、秋季养蚕30盒,收入12万,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现在夫妻俩实在忙不过来,就到别的村请人来帮忙,工钱每人每天100元,每季养蚕时间约40天,全村外请劳动力每年都在上百人。”            

  路子 绿色发展结构优            

  “这几年蚕茧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行情,就拿去年来说,蚕茧收购价达到每公斤43元-55元。”许正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养蚕亩产收益保守数字在8000元。过去,桑树枝条剪下来成废物,还影响环境,现在找到了销路,再加上用不完的桑叶作为药材销售,鲜桑叶制成茶叶销售,青桑葚作为药材销售,桑园里散养草鸡,产“桑葚蛋”销售,蚕桑产业附加值每亩能增收1000元。            

  桑葚亲子采摘、桑叶茶、桑枝切片……桑树价值如何开发?李家红经过调研想出了不少“金点子”。“去年村里搞桑葚采摘活动,吸引城乡数千人前来参加,反响很不错。”周炳均说,经过努力,村里已经和药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桑叶、桑枝切片、桑葚干等都有了销路。            

  “要做足蚕宝宝编织蚕桑产业专业村绿色梦想的大文章,每一张蚕种,能孵化出24000头-25000头的蚕宝宝,待它们作茧自缚之时,也就是广大蚕农们笑逐颜开之时。”李家红说,大中村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15000元,是人所共知的富裕村。只要勇于坚持,传统的栽桑养蚕业同样能焕发青春,令人刮目相看。            

  大姚县石羊镇大中村樊成洪户,6口人,2012年栽桑养蚕,种植6亩,承包3亩,养蚕40盒,收入12万,比以前增收6万元。            

  王志杨,5人,2010栽桑5亩,承包10亩,养蚕60盒。收入16万元,比以前增加收入10万元。            

  贫困户邵李荣,5人,2013年栽桑养蚕,种植2亩,养蚕6盒,收入1万元,比以前增加收入7000元。            

  在石羊镇蚕桑产业专业村,像许正宇这样每年养蚕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蚕桑种养大户比比皆是,仅在大中村委会,养蚕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就有24户,10万元至15万元以上的达52户,而3万元以上的则有150户左右,全村有大小车辆130辆,462户有328户都是种桑养蚕户,每户养蚕户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大中村委会书记李家红自豪地介绍道。            

  (蚕农周学富向中共大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国荣(左一)介绍蚕桑的发展。高培勇/摄)        

  中共大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国荣告诉记者: “大姚的蚕桑产业曾经由于市场价格低,又没有龙头企业支撑,市场价格波动大,加之群众栽桑养蚕水平低,桑农栽了桑树后价格低就挖了桑树种其它,市场价格好了又去栽桑养蚕,几经周折后,县里引进了蚕丝加工企业稳住了市场价格的冲击,增强了群众栽桑养蚕的极积性,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把稻田用来栽桑,在好田好地中大规模发展蚕桑,并给予桑苗、机耕、地膜和肥料的扶持,栽桑养蚕的产值达到了种植水稻3倍以上,亩均产值达6千至8千。自此大姚的蚕桑产业得以稳步发展到今天,2019年全县达11万亩,产值达6.6亿!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 刘书贵

  责编 沈洪森

  审核 马永虎

责任编辑:唐黛玲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