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旅游频道 >> 文旅头条 >> 正文
楚雄州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18:35: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白爱荣、李银娟)11月16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大理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剧场开幕。楚雄州代表队组织了四个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乐节目共87名演职员的队伍参加展演。

  17日晚,楚雄州送演的《琴声悠悠·彝娃乐》《苏资玛·奔古呗》《弦乐悠悠》《初三、十三、二十三》四个节目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剧场登台亮相,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得到评委一致好评。18日,四个节目还参加了在大理巍山县文化广场的巡演。

  《琴声悠悠·彝娃乐》取材于楚雄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左脚舞。左脚舞彝语称“咕遮”,古名跺左脚,发源于牟定县,广泛流传于楚雄州境内及周边的州市县,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以歌、舞、乐为表现形式,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虎的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彝族文化。该节目共有32名小学生表演,清脆的琴声,整齐而富有节奏的舞步,演绎和传承着彝乡非遗文化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苏资玛·奔古呗》取材于楚雄州省级非遗项目《彝族葫芦笙舞》,意为葫芦笙缘,寓为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楚雄市、姚安县、永仁县、大姚县等彝族聚居区,源于彝族葫芦崇拜的祭祀性舞蹈,用歌、舞、乐的形式集中反应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该节目由“彝族葫芦笙舞”省级传承人李发富等10名男性传承人和10名女传承人、民间艺人和1名小学生表演。

  器乐节目《弦乐悠悠》取材于楚雄州州级非遗项目《彝族三胡制作技艺》。三胡是楚雄彝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广泛流传于大姚县昙华乡、牟定县腊湾村等彝族聚居区,其音色浑厚柔美,节奏欢快动听。该节目由7名州、县级传承人和两名小学生表演,弦乐声声勾勒出彝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描绘出彝山彝水的万种风情。

  声乐节目《初三、十三、二十三》流传于牟定县蟠猫乡一带的彝族地区,用弹唱的形式讲述男女青年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及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该节目由州级传承人李盛成和普艳喜表演,优美动听的演唱表达了彝族青年男女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据了解,本届展演从11月16日开幕至11月21日结束,全省16个州(市)18个民族的69个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于11月17日至19日下午和晚上分别在大理大学、巍山县文化广场、大理市全民健身中心和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剧场演出。

  白爱荣  图

责任编辑:唐黛玲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