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段建鑫 通讯员 张崇喜)近日,央视大型户外节目《乡约》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进行拍摄录制。节目录制过程中,由当地著名厨娘石木介制作的景颇族特色菜肴“绿叶宴”大放异彩,令央视主持人肖东坡赞不绝口。在石木介看来,绿叶宴不仅是景颇族美食,更是展现景颇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达景颇族真挚情感的“绿叶情书”。
让绿叶宴兼具传统与创新
绿叶宴是德宏景颇山寨中一道名菜,食材来源于当地极为丰富的山珍野味,采用传统的舂、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并用芭蕉叶盛放饭菜,用绿叶叠成勺、盆等炊具。绿叶宴端上餐桌,“盘”中盛满景颇族独特的山珍野味,也盛满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质朴深情,满席翠绿,因此而得名。在德宏,能做绿叶宴的行家里手着实不少,但是要论到菜品创新有特色,既好吃又蕴含文化底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绿叶宴能展现民族文化内涵,石木介苦心研究多年。
每到饭点,石木介总会在厨房内忙个不停。她手握木棒,将各种菜品与调料放入竹筒,来回鼓捣,当地人将这种烹饪方式称为“舂”。在德宏有“舂筒不响,吃饭不香”的说法,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舂筒,每顿饭都有舂菜。景颇舂菜,根据不同时节选取时令食物,可素可荤,多采用野菜野果,与豆豉、姜、蒜、苤菜、小酸茄、野芫荽等佐料混在一起,放到竹筒内舂碎,所有食材作料全都取自德宏本地。
美食是有根可循的,离开了脚下的土地,也就少了几分味道。石木介向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介绍,“制作绿叶宴十分讲究,食材必须取自德宏山林溪流,山里自然生长的山茅野菜,农家散养的走地鸡,看似不起眼的普通食材,恰恰是烹制美味的关键所在。”
烹制景颇绿叶宴,在严格选取传统食材基础上,石木介又有很多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尤其在调味料的选用及配比上,石木介堪称专家。比如在酸味的获取上,石木介便能根据菜肴的不同特质,配以出各有不同的酸味。“景颇鬼鸡”是绿叶宴上的主角,在景颇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有着杀牲祭祀习俗,“鬼鸡”便是由此衍生而来的一道名菜。石木介说,“制作鬼鸡时,很多人喜欢用柠檬来调味,其实黄果所蕴含的果酸搭配鸡肉滋味更佳,因为黄果不仅具备酸味,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能让菜肴口感更加丰富精致。”诸如此类的烹制诀窍,石木介还掌握着许多,通过不断创新改良,绿叶宴在石木介手中既保留传统美味,也更加健康、生态,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
挖掘美食文化内涵,书写“绿野情书”
在石木介看来,绿叶宴不仅是一道美味,景颇族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魅力也沉淀其中,是宣传展现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窗口。石木介说,“在景颇族文化中,青年男女传递爱意时,绿叶宴便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比如男子遇到喜欢的姑娘后,用绿叶包上特定的东西,由他人转交给女方。如果姑娘也情投意合,便将绿叶包原封不动送回去。如果不愿意答应,则将绿叶翻转过来,再送回给男子。”如此一来一去,既含蓄表达了男女双方真挚的情感,又特别的有仪式感,正是这些文化韵味,让绿叶宴不仅是美食,也是传递情感的“绿叶情书”。
对于景颇菜肴的研究,石木介花了很多精力,不仅从民族文化里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同时也积极走出去,与同行切磋技艺,从中学习借鉴。据了解,石木介参加过多届德宏州美食大赛,并走出德宏州,积极汲取其它菜系的特长。“我认为景颇菜肴还需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下一些功夫,不管是在菜名设计上,还是在食用设计上,都应该将景颇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加进去,让吃饭不仅仅是简单的吃饭,而是具有一种民族文化的仪式感。”石木介说。
在谈及景颇特色餐饮文化弘扬发展时,石木介说到,“未来我希望能研发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并将其加入景颇绿叶宴,让食客在吃完饭后,还能将民族手工艺品带回去,当做恋人之间的信物或者是朋友之间的馈赠,以此来传承弘扬景颇族历史文化。”
张永强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韩怡 赵家琦